分享的結晶
 

 

 

得獎作品

 

 

英語科主題式統整課程設計方向

  • 台北市第三屆教育行動研究國中組論文發表特優  (91.09.23)

  • 文另刊於中央大學【英語教育電子月刊93.05.28第八期 《》、 《

 

 

 

Part  ( I )

摘要

Part  ( II ) 自信面對統整課程
Part  ( III ) 溝通式教學的使用時機
Part  ( IV ) 人性化的多元評量     
Part  ( V ) 結論
Part  ( VI ) 參考文獻

 

 

 

人性化的多元評量  (二)

四、妥善規劃學生呈現作品的預備期:

進行評量或活動前應考量並妥善規劃學生呈現作品的預備期,如天數、學校行事曆、各科作業份量多寡……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或蒐集資料,避免急就章的資料堆砌,失去學生藉機咀嚼消化資料、分析與應用的學習契機,尤其是多科進行的統整課程,相關領域、科目教師們,甚至行政人員、家長、社區人員等都應一併考量流程順暢否,避免重複作業或銜接不當。

五、明確告知學生呈現的時間:

進行口試、表演、報告、晤談等評量方式前亦應明確告知學生呈現的時間(如三分鐘),讓學生斟酌呈現的份量該有多少。一來培養學生語文智慧、邏輯-數學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肢體-動覺智慧、自然觀察智慧等學習,二來也是避免冗長的呈現,延宕教師教學進度,反而使教師對於採用這類的評量方式避之唯恐不及。也有很多教師反映,很想給學生表演的機會,卻抽不出時間。作者的經驗(民899091)是安排「評量月」,當月的英語課都可以呈現,但在呈現的前一週向老師預約日期,每節兩組,每組三分鐘。因此,不但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學生也輕輕鬆鬆一個月內完成自編對話表演評量。

六、給學生分享、欣賞的機會:

作品、報告等完成後,最好再設計一節或可利用的時間(如導師時間、班會課等)給學生分享、欣賞的機會。學生辛苦而成的作品若只交給老師評分就發回,或老師頂多挑選幾樣代表性的作品於課堂上評論一番,並不算是完美的結局。老師應尊重每位學生的努力,即使作品內容再粗糙,亦可藉這機會讓學生得到反省。或是學生能力不足而作品未臻至上乘,教師亦可藉機鼓勵肯定其努力,給予學生信心。所謂「教學相長」,教師也學習欣賞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發揮教育愛。有時看來不起眼的作品經學生闡述背景動機,竟也提供不同的欣賞角度,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只有老師個人觀點陳述評論,常會有遺珠之憾,道理在此。

七、評量材料多元化(陳明終,民89)

受到傳統紙筆測驗的窠臼,教師設計多元評量與學習單仍擺脫不了「單」字的刻板印象,也常大量使用紙張報告。作者常常藉機鼓勵老師們發揮創意,設計非平面式的評量方式與學習單。例如錄影帶、錄音帶、光碟、檔案背包……等,都可以把學生的學習記錄以數位化科技儲存,一來符合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之一 ¾¾資訊科技¾¾融入教學,二來節省資源,符合環保,節省資料堆棧空間,亦可長期保存,讓孩子珍惜自己的辛苦結晶。對老師而言,也免除作業堆積如山的窘境,看完發回或存入硬碟,亦可播放供發表用,一舉數得。以台北市「班班有電腦」的設備環境,訓練學生科技化的簡報較傳統畫大字報呈現更省時省錢又符合環保教育,也豐富學習檔案的式樣與檔案評量的實施方式。(例五) 

  • 例五:學生用數位化科技呈現簡報,運用電腦、攝影機、錄音、影像擷取等軟硬體設施。
       
    主題:
    In My / The……,(節錄,簡報6-1) 。

  台北市興雅國中一年十二班郭俐妤(民91)。

 

 
Part  ( IV) 人性化的多元評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