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試行統整課程經驗為例(民89)(註二),國中英語第五冊第一課
Reading: A Letter To Susan教授學生英語書信格式,為一生活化的英語課程設計,並藉此讓學生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為使學生學會並使用英語書信格式,又要兼顧環保(作者一向倡導紙張減量使用),因此要求學生e-mail交作業(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怎知學生依課本格式打好的書信樣式經電子郵件傳送到老師的信箱,開啟之後竟都走樣。作者不知如何是好,苦思要如何完成該項指定活動時,便踏進電腦教室求助。很慶幸電腦老師也有興趣,瞭解英語課本所教的重點後,欣然答應為作者處理,而且表示「五分鐘就好」,不會影響電腦課的進度。該電腦老師幾乎教授全部三年級電腦課,一週內指導學生在Outlook
Express下處理完成符合英語書信格式。隔週,學生修正後的e-mail即符合課本所呈現的樣式了。雖然作者只教授三個班英文,但因電腦老師的小小動作,卻讓十五個班級學生同時受惠,英語與電腦的統整學習,科技與人文合一的理念得以展現。
作者舉這一個小例子,是希望國中教師瞭解,在自己非專業所長之處,要懂得如何尋求支援,善用資源。互相截長補短,彼此尊重各科專業的一面,合作之下,受惠的是全體師生¾¾教師備課工作得以分擔;學生得到全方位的學習,而不是片段的知識技能。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為促使「校本位課程發展」能具體實現,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總綱以學年度為單位,將各學習領域的教學總節數區分為「基本教學節數」與「彈性學習節數」。其中,彈性教學節數佔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又進一步區分為「學校行事節數」與「班級彈性教學節數」兩種,教師可利用此時段設計其所需要的活動或進行補救教學。學校也可打破學習領域的界限,在總節數範圍內彈性調整學科及教學節數,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式的教學;課程綱要內涵也保留給地方政府(如:台北市市本位課程¾¾體育)及學校教師專業自主課程設計的彈性空間,以符合學區、學校、班級及學生的特性與需要。主題式統整課程設計小規模則教師在自己本科教學中給學生的輔學習(associate
learning)、延伸的活動、重大議題融入教學;教師之間的聯絡教學、分工合作設計教案、學習單或評量,大則如金門縣金城國中「迎城隍」鄉土教育(民89)、台北市中山國中「九年一貫闖天關」校慶活動(民90)、台北市金華國中「來去遊花東」學校行事(民90)、台北市永吉國中「都是娜莉惹的禍」隨機教育(民90)等,規模可大可小,時程可長可短,端賴老師專業判斷與學校、社區、甚至國家行事等需求情形實施。
目前最令老師感到棘手的便是全校總動員的企畫。許多老師與作者經驗交流時反映,在課程發展委員會上討論時,不是意見分歧,就是茫然無助,不知從何下手。作者提供校本位課程設計成果卓著的台北縣柑園國中發展出來的流程為例(例一),給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設計時的參考,希冀課程設計團隊少則依循;多則由此得到啟示,研發出屬於學校行事風格的作業系統。
台北縣柑園國中劉惠銘主任提供(民91)。
流 程 |
內 容 |
說
明 |
一 |
確定主題 |
要教什麼? |
二 |
概念分析 |
哪些可以教? |
三 |
設定目標 |
決定要教什麼?考量節數、學生需求、教師專長。 |
四 |
縱向聯貫 |
哪些學過了? |
五 |
進度安排 |
按什麼順序教? |
六 |
橫向統整 |
哪些可以一起教? |
七 |
設計活動 |
學生怎麼學? |
八 |
教材編選 |
用什麼教材? |
九 |
教學評量 |
學生學到什麼? |
十 |
課程評鑑 |
可以如何改進? |
除了統整設計流程,作者更認為,教師必先卸除領域科目的心理高牆,多多與各科教師聯絡合作、相互瞭解、尊重彼此的專業,跨科目、領域的合作對國中教師而言並非難事,同時也是促進教師人際智慧的培養與人格修養。我們常要求學生合群互助合作,自身是否也應展現風範?若各科教師因相互的瞭解而有興趣再培養第二專長,更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非現今「鼓勵培養第二專長」的政策方向造成教師的心理壓力與恐慌。若經營得當,統整課程設計之下最大的贏家是學校整體,甚至是社區總體營造(例如:台北縣樹林市柑園國中),總體營造的教育環境才是「校本位」(school-based)的精髓,合群互助取代競爭計較才是教育真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