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結晶
 

 

 

論文報告

 

 

荷比法英語教學--中小學英語補救教學 ( III )

  • 台北市興雅國中 •  林淑媛

  • 97年9月台北市教育局組成參訪團前往歐洲荷、比、法三國考察其英語教育。我也隨行。

  • 回國後,每位團員都要針對分配的主題撰寫一篇報告。我寫荷、比、法三國英語補救教學措施。

  • 若要索取總報告,請洽主辦學校,台北市北投區文化國小陳書民主任。

  • 參與討論

 

 

 

Part  ( I )

前言

一、國際化程度甚深與職業教育發達的荷蘭

Part  ( II )

二、錯綜複雜的政治文化體系展現多元發展的比利時

Part  ( III )

三、從自尊的強國到英語教育急起直追的法國

心得

 

 

 

 

 

 

 

三、從自尊的強國到英語教育急起直追的法國

    法國是世界強國,不管從哪一方面來比,幾乎是名列世界前茅,也因此,法國人的高傲自尊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個人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和法國巴黎街頭所觸及的人、旅館服務就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差別待遇。在阿姆斯特丹,人人和氣有禮;在法國,卻感覺備受歧視,連旅館服務人員也趾高氣昂的。當然,法語也是世界強勢語言之一,其嚴謹的語言結構,更是國際重要文件簽署所用的語言版本(version)。另外,英、法兩國互為世仇,由來已久,法國人說什麼也不願意學英語。然而,歐盟成立,尊重多語的理念開始動搖法國人的思維。今(2008)年更因為法國輪到歐盟主持國,英語的暢行無阻讓法國政府不得不思考急追英語教育的必要性。兩年前法國駐歐盟代表用英語發言,讓法國總理席哈克拂袖而去。反觀現任法國總理沙柯吉,試圖說服法國人要尊重人權,國際會議上不該堅持講法語。今年九月,法國教育部長達柯斯宣示英語流利的重要性。前者引起保守派的圍剿,後者引起法國教師撻伐,卻仍不改法國教育部的決心,要在國小實施英語教學。然而,英語並非義務教育,而是眾多語言教育的一個選擇。

    筆者在巴黎參訪的Argenteuil私立小學即是巴黎第一所實施英語教學的小學,並和數學等其他科目一樣受到重視。該校除了英語,另外提供中文、俄語、阿拉伯語等八種語言可選擇學習(大部分學校僅能提供兩種外語)。會提供這樣多的語言學習機會,是因為巴黎有為數眾多的外來人口、駐外單位的人員與觀光客。法國光是外國觀光客一年的人次就與該國人口一樣多(約六千五百萬人),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因此,英語教育也務實在「溝通能力」的培養,但不偏廢讀寫的能力。目前法國小學畢業前要求至少會兩種語言能力(一本國語和一外國語的基本溝通能力,A1級)。因中學要開始實施第二外語教學,所以可供選擇學習的外語就更多樣。而在職業學校,外語學習也是同等受到重視與要求。只可惜,因大多數的人重科技,輕人文,造成語言師資不足,這是法國實施外語教學的困境之一。目前教育部已著手利用現有師資做在職訓練的計畫。雖然國小實施英語教育的確受到家長不小的阻力,但是,比起更大的世仇——德國,家長倒是比較能接受小學的英語教育,全國選修英語的比例高達85%。因為小學英語教學仍在起步階段,學校教師除了團隊合作自選編教材,巴黎市教育單位還建置英語教學網站,供教師在職進修與學生自習使用。

    而法國的補救教學一如荷蘭、比利時的教育思維一樣,提供學生多種學習管道,不刻意要朝一般類科發展,職業教育也一樣受重視。當然補救教學也不是針對英語科而來,而是針對學習能力落後學生進行輔導。依2002年頒訂的法令,補救教學是教師的責任,國小每天一小時,中學二小時。我們所參訪的這所私立小學,補救教學由導師負責,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時間進行。所以,教師「單打獨鬥」,較無整體補救教學計畫或額外的課程設計。再者,如果學生的外語學習成效仍然不彰,可以學其他科目來抵一門外語學習課。加上各入學階段幾乎無考試篩選機制(但有語言能力測驗),因此,法國人不太說其他外國語言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們下午參訪駐法代表處,呂慶龍大使特地邀請法國英語教學總督學Geneviève Gaillard女士向我們介紹目前該國英語教育的工作方向。最大的工程即是在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架構下,編纂各架構裡的能力指標與細目、語言結構(Sentence/Grammar Structure)、課程設計。目前已進行到A2B1級,相當於國小畢業與中學階段的能力。盼日後完成,我們也可以有一份做為國內語言能力指標修訂的參考。

       
 

 

心得:

    荷、比、法這三國的英語學習和台灣很像,英語並非母語,而是第二語言(ESL)或外國語言(EFL)。有趣的是他們現在「篳路藍縷」的路和台灣九年一貫向下延伸到小學學英語的來時路一模一樣。只是他們比台灣多一個好處——大環境。雖然歐盟一棟辦公大樓外牆斗大的海報標榜歐盟「multilinguism」的政策,但歐盟組織打破國界藩籬,國與國之間關係密切,不可否認英語是比較共通的語言,因此,各國自然而然有這樣的需求與環境要學英語。

    站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辦公區,人潮洶湧,各國辦事處林立,更可以感受身在地球村的震撼!而即使自尊高傲的法國也不得不把英語列入國小二年級的學習科目之一。即使有家長強力拒絕學英語,也無法改變大環境的事實。這真是有趣的改變。

    這三國的學生進入中學左右,更鼓勵再多學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外語。

    學語言,無他,「環境」是不可抹滅的重要因素!

    台灣四周環海,在歐洲特別感受台灣隔世的「孤獨」。說好聽是「屏障」,但要國際化,要像歐陸各國來去自如,暢行無阻的感覺,台灣四周環海反而變成自我封閉的孤島。

    我想,也不必去爭辯或疵議政治人物過去如何鎖國或狹隘的世界觀。如果我們真的要與世界接軌,恐怕有兩個問題要思考:

  1. 怎樣創造有利的外語學習環境?這也是Vygosky社會建構論裡重要的一個語言學習理論。

  2. 除了英語,是不是也要考慮開放多語的學習機會?歷年來我在演講當中不斷的問,學生為什麼要學英語?除了英語,難道沒有別的選擇嗎?我有學生英語學不來,卻自學而把日語或西班牙語說得嚇嚇叫的真實案例。

    筆者這些年來有幸參訪國內各縣市學校英語教學,也接觸各縣市教育局英語教學的實施報告。擔任教育部中央團團員期間更參與一些教育政策的推動,在今年五月底的年度大會即以「補救教學」為主題,各縣市代表分享推動的成果與提出困境,以及學術單位在教育現場實驗觀察發現到的問題提出報告。我在台下聆聽,尚不覺得驚訝。這次參訪卻給我重大的一擊——台灣的英語補救教學比這三國起步要早,政府的補助措施也較完備,但是為何仍培養不出在日常生活簡單應對溝通的能力?

    因為我們仍停留在升學思維,教科書反覆教學,學習內容重複演練,難怪成效只有5%!而學生回歸一般班級學習,又退步了。我們何時可以像這三國一樣,真真切切以學生適性適才發展為考量?確確實實照顧學生學習興趣與需求來設計課程?這當然涉及大環境的思維與制度。不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雖然也搖搖擺擺走來了,我們還有努力空間可以再走下去!